《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五谷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五畜补益五脏精气,五菜有协同充养作用。
五果辅助补充营养,各种食物合理搭配,保证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黄帝内经》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
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指稻、黍、稷、麦、菽;
另外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还有一种说法指:“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
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
现在普遍认为“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或称“五谷杂粮”。
“五菜”泛指各类菜蔬。“五果”泛指各种果品。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即是以五谷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或基本营养。
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膳食结构模式相比。
其人群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肿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得多。
食用谷类食物,需注意加工不宜太精细,淘洗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每人每天摄入250~400g为宜,尽量粗细搭配;
豆类食物,每人每天以摄入大豆30~50g为宜。
虽然谷类食物是提供能量来源的基本物质,但其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较低,还需配合其他食物以维持营养平衡。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
益为补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就是说动物性肉食,可以作为人体营养必要的补充。
“五畜为益”意为动物性食物是生命机体营养的补益。
《汉书·地理志》:"民有五畜,山多麋鹿。"[唐]颜师古,注:"五畜,牛、羊、猪、鸡、犬。"
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类、水产类、蛋类、乳类等,营养价值较高,是人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中畜禽类食物的氨基酸构成与人体需要较为接近,有利于弥补植物性食物中赖氨酸不足的缺陷。
也是铁、锌、锰等微量元素的良好来源,但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食用过多易导致高脂血症。
每天进食适量的肉、蛋、奶、鱼等食品,有利于儿童发育、生长。
有助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补充,有利于营养缺乏及体衰病人恢复体质。
水产类食物是膳食中蛋白质的极佳来源,锌的含量较为丰富。
其中鱼肝油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对维护视力有一定的好处。
蛋类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组织蛋白最为接近,是天然食物中生物学价值最高的蛋白质;
其维生素含量也极为丰富,品种较为齐全,包括所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微量的维生素C。
乳类食物则是钙、核黄素、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对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日常食用时应以瘦肉为主,少吃肥肉或荤油,每人每日25~50g畜肉,50~75g禽肉,50~100g水产品,20~50g蛋类为宜。
每日鲜乳摄入量不低于300g,或摄入相当于300g鲜乳的乳制品。
“五菜”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
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
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果蔬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酶也主要依赖果蔬的供给。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菜为充。" 王冰注:"谓葵、藿、薤、葱、韭也。
"《灵枢经·五味》:"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蔬菜属于低能量食品,可为人体提供除维生素D和维生素Bl:
的多种维生素,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但B族维生素含量不高。
其所含矿物质质量不如动物性食物,如铁、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蔬菜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五菜为充”是人体机能营养的补充,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
每人每天应摄入蔬菜300~500g为宜。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能。
《内经》说“五果为助”,意为五果是生命机体活动的营养补助。
水果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也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对平衡膳食大有裨益。
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每人每天应摄入水果200~400g为宜。
五果之中桃为首。《素问·脏气法时论》:"五果为助"。而把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称为佛教五果。
谨和五味
谨和五味: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也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
四气是指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
若过食辛热温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绝于口,就容易助热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会导滞“消渴病”的发生。
《内经》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味太过会因糖及淀粉摄入过多而导致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的发生。
咸味太过会因钠离子摄入过多而加重高血压、水肿等疾病。
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
1、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等,大多含有挥发油,有散寒、行气、活血之功,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2、甘味食物如白糖、大米等,宣含糖类,有滋补、缓和之力,过食则壅塞郁气。
3、酸味食物如青梅、柠檬等,含有有机酸,有收敛、固涩之利,但过食则痉挛。
4、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等,多含有生物碱、甙类、苦味质等物,有燥湿、泻下之益,但食多则骨重。
5、咸味食物如食盐、紫菜等,钠盐较多,有软坚、润下之功,但多食则血凝。
饮食调养要“天人合一”
中医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体生命活动必须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规律,才能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在饮食调养方面,亦是如此,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选择具有不同性质的食物。
天人相应四季食养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更变。
一般讲,春天万物萌生可食大葱、豆豉等食品以助阳升散;
夏季阳盛,应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伤阴,宜多食绿豆、西瓜等甘酸清润食物以清热、祛暑、生津;
秋季气候干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润之品以润燥。
此外,日常饮食还要因人、因地而异,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地域特点,给予不同膳食搭配。
如妇女产后,少气少血,就应该以补气养血的膳食为主,宜选用八珍汤、四物汤等;
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多以虚证为主,又常兼夹实证,宜平补,不宜选用大补之品。
饮食宜少而精,清而淡,尤其要控制脂类、糖类、盐的摄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还应注意蔬菜、干果之类含膳食纤维较多食品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期间,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常虚实夹杂,易出现热证及消化不良,因此施膳时。
以清热、健脾、消食为主,注意不要偏食、忌食零食及生冷之物。
在气候潮湿的地区,多湿浊内盛,致脾胃运化失司引起食欲不振,四肢困倦,头重如裹等症。
可根据需要选用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化湿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渗湿药作为药膳原料,以达理气化湿,健脾祛湿的作用。
饮食有节制、食物合理搭配
《内经》所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
《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
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化生,就会产生疾病。
我们膳食种类多样,各食物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
因此每日膳食必须有多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目的。
《内经》所谓:“谨调五味,安和五脏。”
提倡五谷杂粮综合搭配食用,以达到营养成分的互相补充,增强食物的营养价值,调补五脏,完成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完整过程。
素时刻五谷膳食粉,以中国传统食疗养生理念为基础,根据大量医学、药学典籍,做到五性五味相宜不忌;
五色五方五行配置和谐。
同时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严选199种优质植物食材。
以22种籽种、19种坚果、13种花朵、19种菌藻、56种谷豆、70种果蔬六大类食材为核心成分。
其中共有四十九种药食同源食材,满足膳食指南中的“人体需要摄入每周至少25种以上的食物,每天摄入足够的全谷物。
足量的蔬菜,足量的水果”这一要求,并且严格按照“40种人体必需营养素。
15种其他重要营养素国际标准”合理搭配,精选的食材和科学的比例,均衡营养,守护健康。